近日酷热天气警告频频发出,热到市民都怕怕了,但其实大家可趁大暑天「冬病夏治」。中医向来讲究****,自古以来就有将时令
气与穴位疗法搭配在一起,而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一样,在夏天达到**,所以夏天是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缓解期,固于这段
期间进行适当的预防性治疗,以达到补益阳气、驱散体内寒痰的**效果 !
中医有套理论称为「夏病冬治」、「冬病夏治」,它是时间治疗的一部分,按照不同时节多见的病种,在其相反的气候下作出治疗,达
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。而其中一种比较为人熟悉的治疗,就是在「三伏天」下进行的「天灸」。
三伏天是指初伏、中伏、和末伏,每伏维持十天,一共三十天,简单来说包括了在中原地区夏季**的日子,具体日子要根据当年
的节气和干支纪日而定。由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多在大暑前开始,之后十天一伏(天干一共有十个),三伏连续计有三十天。
在古时没有药贴的时候,三伏天灸是用最原始的艾绒直接火灸,现时为了使操作方便些,都换成了药贴。由于贴上去**多由性味
辛热的中药组成(如附子、白芥子、姜汁、冰片等),因此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,除了不宜敷贴过久(一般建议成人于二至三小时后取
下,小儿则一小时,或根据皮肤的感觉以微热为度),还有可能在皮肤上留下**,这点是需要注意的。
「天灸」所选用的穴位也因应病种而定,如治疗咳喘会用定喘、肺俞、天突,治疗胃肠疾病会用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,表虚易感冒
和鼻炎可以加上风门等。一般每次约选四至六个穴位(双侧),把一粒像花生大小的药贴在穴位上,按时取下,如出现创口可按一般伤
口护理。治疗时间以三个「庚日」的正日**,如果错过了可尽快补回,根据病情也可以在三个庚日的前和后一个庚日再作多一次治疗
合共五次。在中国每逢「天灸」的日子,万人空巷的场面足以证明这种疗法是多么的受欢迎,当中更不乏从香港澳门远道而来的客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