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筝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名族乐器,更多的人通过古筝课程学习技艺,咸有人了解筝文化的历史,古筝其实是一项很有内涵的艺术。学习古筝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文化的内涵,同时提升自己修养。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,了解筝文化的由来。
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,战国时期盛行于“秦”地,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所记载《李斯列转.谏逐客书》中所引资料,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。李斯《谏逐客书中》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:“夫击瓮,叩缶、弹筝、搏髀,而歌呜呜快耳者。真秦之声也。郑卫桑间,韶虞、武象者,异国之乐也。今弃叩缶、击瓮而就症卫,退弹筝而取韶虞,若是者何也?快意当前,适观而已矣。”
通过古筝课程学习了解了关于筝的命名,筝的命名,有两种说法,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,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。《集韵》就持“分瑟为筝”之说:“秦俗薄恶,父子有争瑟者,人各其半,当时名为筝”。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,还有兄弟争瑟,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。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。此外就常识而言,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,岂能算筝?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,恐怕远比制作筝、瑟要难吧?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,刘熙《释名》中“筝,施弦高,筝筝然”,就持此说。
确实,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,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,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,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“筝(铮)筝然”,而得名也未尝不可。从后文来看,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,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,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。以上所说筝的命名,也涉及到筝的起源。
学习古筝重要的是静心,在我看来成年人学习古筝更应该学习的是古筝的文化,和对于自己修养的提升,在儒鸿书院通过古筝课程学习,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古筝的技巧,同时也学习到了古筝的文化。
俗话说“家有良田千顷,不如一技在身”,弹筝是一门技能,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创业基础,因此很多家长鼓励青少年学筝是为了将来的就业。近几年西洋管弦乐、钢琴、声乐等专业趋于饱和,而竹笛、笙、唢呐、二胡、板胡、扬琴、琵琶等民族管弦乐的需求量还是少得可怜,唯有参加古筝培训课程学习的人数以及十倍、几百倍的几何方式上升,而国家多少年来储备的古筝老师却供不应求。
资讯来源:
儒鸿书院